日前,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2名学生赴上海市14所高校开展了为期14天的“关注师生人际关系,共促和谐科研团队”主题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以“了解沪上高校课题组内人际关系和团队建设管理情况,总结有效可行的改良方案”为目的,以“校际合作,交流共享”为契机,围绕“师生关系,团队建设”,通过问卷调研、交流访谈,视频宣传等形式,从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课题组内部同学关系两个角度开展调研活动。
本次实践聚焦于上海市,这里拥有多所国内各领域的知名高校,所调研的14所高校分别是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立信会计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以及上海理工大学。调研高校主要为传统工科院校,综合类院校,并包含一些文科及商科院校,师范政法类院校等作为比较佐证。
实践通过走访各高校分发收集提前准备好的问卷,邀请各高校同学进行填写,取得一手信息;与同学们拉近距离展开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实际想法;依托东华大学便利资源,与中外导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进行访谈交流,得到较为专业的建议;在学校开展视频宣传活动等,由浅入深,由点及面,逐渐了解沪上高校课题组师生、同学关系现状,把握研究生人群心理需求,逐渐普及调研意义。根据背景调查,近年来一些高校频频发生因为师生关系或同学间关系处理不当导致的悲剧事件,研究生群体作为社会中高层次人才,在科研学术上投注了较多的精力,但是在维护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上往往会有所忽略。
各大高校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以及课题组同学关系等情况加大了重视,也纷纷开展了讲座、课程等形式的教育宣传。本次实践团希望能够深入高校研究生同学间了解研究生对于导师和同学的一些看法和希望,借助调研结果能够分析总结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来改善高校内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管理等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以随机的形式对各高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真实的反映高校内科研团队师生关系和团队建设的现状。在问卷填写过程中,又从不同角度入手,对调研对象进行交流采访,收获不同学科类别,不同专业,同年级研究生的各个视角对高校人际关系建设的不同看法及各类期望。据了解,实践团共发放两种调研问卷共1036份,回收有效问卷894份,将调研的数据和成果经过整合后,发现目前在沪高校中理工类科研性质高校的同学对于师生关系上存在一些潜在矛盾,主要表现在部分老师布置科研任务较重,不支持学生参与一些实习或校外活动,在课题组的同学关系中虽然偶尔会有一些仪器设备使用上,课题研究内容上的冲突,但是生活中同学相处相对比较融洽;然而一些文科类院校,在师生关系上较为融洽,同学对导师满意度较高,但是一些文科专业的同学表示不存在课题组的形式,即使有课题组也很少与组内同学有机会交流沟通,较之于理工类科研院校,文科院校的同学们个体性更强一些。以上问题将反映在调研报告中并向学校和材料学院进行反馈,为改善材料学院课题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科研团队建设提供合理建议。
此外,实践团还通过对于导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等专业人士进行采访交流。据了解,导师们表示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基础上,支持学生参与一些实习或者校外工作,但是在科研项目任务紧压力大的情况下也无奈地会去占用学生的一些个人时间,老师们都表示会去注重学生们作为个体的发展,给予一定的空间。而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的相关老师则向实践团展示了学校学院对于学生自我发展以及和谐研究生学习环境的重视与支持。研究生属于“学生思维”顾及更多的是自身的发展情况,而学校和导师属于“教育者思维”更多的希望学生能够在安全健康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多的学习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平衡这两者也是实践团希望通过这次实践可以尝试解决的问题。
据悉,此次东华大学材料学院赴上海各高校调研实践团,围绕“师生关系和团队建设”进行调研,通过亲身走进高校,了解沪上高校研究生的看法,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帮助研究生学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工作道路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材料学院/孙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