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结构稳定性设计及储能机制研究
发布人: 星禧   发布时间: 2019-06-05    浏览次数:

主讲人简介:

杨金虎,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 化学专业,同年赴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9-2008.9,作为日本科学振兴会 (JSPS)特别研究员在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任客座研究员。2009.3-2011.3,受洪堡基金会 资助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做洪堡学者研究。先后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特聘教授 (东方学者)和同济青年百人计划。主要从事纳米材料设计、合成及新能源研究,相关研究 论文以通讯作者(第一)在国际材料、化学、纳米、能源领域期刊如Nat. Commun.,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CS Nano、Nano Energy、iScience上发表。撰写英文论著(章节)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2项,授权9项。多篇 论文入选热点论文、下载量最多论文排行榜和封面论文,多个工作以研究亮点被科学网站报道。


报告摘要:

当前快速发展的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产业和未来智能电网战略,要求发展高性能电池技术作为支撑。然而,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会产生巨大体变化和结构应力,导致电极材料严重粉碎,造成材料内部、材料与电极之间失去电接触,引起电池性能的全面劣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结构体系设计、材料相态形式和电极反应方式三个方面来设计电极结构稳定性的解决方案,如构建系列低应力多维度(一维、二维、三维)电极材料结构体系,揭示基于特定结构体系的应力缓解机制;发展非晶态电极材料的合成、调控和修饰方法,推动低应力非晶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提出系列构建赝电容材料二元异质稳定结构的新策略(高分子插层、界面组装和原位转化),实现不同类型基元的结构协同优化和兼容储能,显著提升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