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李晓民,博士,青年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2008年、2011年从河南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2014在复旦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复旦大学、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10月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成像指导下的药物递送方面的研究,包括荧光成像、多模式给药以及利用荧光成像去研究给药过程中的纳米-生物界面问题等。在化学、材料类权威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包括Nat. Commun.、Nat. Rev. Mater.、J. Am. Chem. Soc. (4)、Angew. Chem. Int. Ed. (3)、Adv.Mater.、Nano Lett.、Chem. Soc. Rev. 等。总引次数4000余次。2018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材料化学Emerging Investigators,2019年获中美纳米医药与纳米技术协会Rising Star Award。受邀担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杂志副主编。
报告摘要:
目前整合了诊断和治疗特点的多功能纳米平台已经成为化学、物理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近红外光的长波光子不易被生物组织吸收,对活体光毒性小,容易穿透更厚的生物组织。这对于纳米诊疗学中的荧光成像和光控药物释放具有重大意义。我们
将具有优良近红外发光性质的稀土发光纳米材料与高表面介孔材料相结合,构筑近红外成像指导下的多模式给药平台。通过对近红外发光材料核壳及能级结构的设计,能够得到一系列独特近红外发光性质,如高效上、下转换、上/下转换双模式、正交荧光等,对于近红外光成像、光控释药、药物释放监控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所发展的介孔各向同/异性生长策略,将近红外荧光纳米晶与介孔材料结合,形成对称、非对称结构。所得的复合材料不仅具备优越的近红外发光性质,还具有均一的介孔孔道,高比表面积、开放骨架结构等特点。另外非对称结构还使多客体分子共负载和独立控释成为可能,为近红外光指导的多模式药物递送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