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材料学院8项科技成果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发布人: 江琪然   发布时间: 2023-06-05    浏览次数:

喜报!材料学院8项科技成果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日前召开,我院8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游正伟:

游正伟教授长期从事生物材料研究,面向心血管组织修复等重大医学难题,聚焦生物医用弹性体,从分子源头创新到高端医疗器械研制,取得了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实现了我校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项零的突破。该奖项授予提名当年11日未满45周岁,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企业创新创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10名。

一等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

奖项类别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技术发明奖

胡祖明,于俊荣,曹煜彤,王  彦,宋数宾,赵开荣,

张  浩,李  娜,祁宏祥,

陈义宝,宋健安,张立铭,

朱俊强,邵芝祥,丛国靖

东华大学,中化高性能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规模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

科技进步奖

余木火,孙元荣,许文前,

孙泽玉,余许多,孔海娟,

范志平,赵绍东,赵清新,

崔锋锋,黄  祥,吕立军,

郎鸣华,朱  姝

东华大学,艾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正道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中芳特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艾港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赛弗道管道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芳磊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二等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

奖项类别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石墨烯衍生材料的传导通道调控与环境响应机制研究

自然科学类

王宏志,侯成义,穆九柯,

邵元龙,李耀刚

东华大学

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的界面调控

自然科学类

杨建平,罗  维,江  莞,

朱冠家

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纤维用功能母粒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

技术发明奖

王华平,吉  鹏,江振林,

唐晓峰,徐毅明,谢  伟,

余子涯,朱  敏,王朝生,

王金果

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朗亿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基于稀土发光材料的红外光探测与生物诊断产品应用

技术发明奖

李耀刚,郑  岩,郭素文,

陈  磊,林长青,王宏志,

李兴华,方德宁,周金水,

张青红

东华大学,上海科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热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洞舟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多级结构构筑及其电化学储能机理

自然科学奖

刘天西,缪月娥,赖飞立,

张龙生,黄云鹏

复旦大学,东华大学



附:获奖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项目针对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稳定化、规模化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瓶颈,开发了基于釜式预聚的双螺杆连续聚合和快速溶解、高压脱泡、抑制聚合物降解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了纺丝级PPTA聚合体的连续制备及其溶液的稳定纺丝;创立了纺丝气隙稳定可控的液晶纺丝技术和基于未干纤维的功能化改性技术体系,开发了高效溶剂回收与精制技术,制得了性能优异且稳定性良好的对位芳纶及改性纤维。项目建成了年产6000吨对位芳纶自主产业化生产体系,产品成功用于安全防护、光纤光缆、汽车船舶和复合材料等领域。


项目名称: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规模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

轻质高强材料是材料领域的永恒追求,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轻质高强的典型代表,是国家安全、航空航天、深空深海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然而目前高成本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该项目针对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新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复合材料规模制造与应用核心关键新技术,支撑合作单位建立了多条细分市场复合材料产品低成本规模化制造生产线,推动了我国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规模制造与应用。


项目名称:石墨烯衍生材料的传导通道调控与环境响应机制研究

项目提出基于石墨烯衍生材料的表/界面工程,发展石墨烯衍生材料的传导通道调控策略,构筑了可控分子传导、电子传导、以及声子热传导通道,揭示了其多尺度、高柔性、多功能的高效环境响应机制,自下而上地成功构建了一系列环境敏感的石墨烯衍生材料,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项目名称: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的界面调控

项目针对硅负极因具有最高理论容量成为锂离子电池传统石墨负极的有力替代者,但硅基负极充放电过程大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颗粒结构破坏、SEI膜不可控生长等一系列问题。项目基于界面调控技术,以分子工程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界面限域定向层层生长包覆策略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的稳定性,建立了系列基于表界面结构选择性调控稳定硅基负极材料的设计方法,发展了“软性碳层界面”、“弹性氧化物层界面”、“软硬双层界面”和“原子尺度调控碳层界面”新概念。部分解决了硅基负极材料长循环稳定性这一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意义和重大的实用价值。


项目名称:纤维用功能母粒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

项目提升了我国纤维用功能母粒设计、研发、制造及应用水平,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万吨级纤维功能母粒制备基地,改变了我国功能纤维母粒依赖进口的局面,率先在国际上实现再生聚酯与聚乳酸纤维的多功能化。已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9篇,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经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在仪征化纤、盛虹集团、福建百宏等推广和应用,2019-2021年新增销售10.10亿元,新增利润1.38亿元,新增税收7195万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名称:基于稀土发光材料的红外光探测与生物诊断产品应用

项目解决了针对近红外光班快速检测时光探测材料响应波段窄、灵敏度低的问题,实现了对多波段的高灵敏识别,以及光探测材料与快速检测元件的研发、生产、应用;创新性地使用发光材料光谱变化解决了激光微小差异的检测;率先将稀土发光材料应用于临床现场快速检测及生物安全领域。以稀土发光材料为载体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产值达到4.24亿元人民币;形成一整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体外检测技术,建设了国产化的生物检测平台。


项目名称: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多级结构构筑及其电化学储能机理

项目提出了纳米纤维内/外有序孔道和高分子衍生强耦合界面的构建新思路,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多级结构的新型电活性高分子纳米纤维及其衍生复合材料,揭示了一维限域效应和强耦合界面显著提升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稳定性机制,为发展高性能纳米纤维储能材料及器件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验支撑。项目5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1033次,受邀出版《高分子纳米纤维及其衍生物:制备、结构与新能源应用》专著,在纳米纤维储能复合材料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